2010-02-18

Buzz?Buts?Bugs? Bums?

Buzz
前些日子,要進 GMail 的時候會跳一個「要不要加入 Buzz 功能」的畫面。Google 正式推出的東西,當然是會想要用用看的。於是,一個早上就栽進去了,除了跟也在摸 Buzz 的人哈拉打屁之外,比較多的時間是在 try 功能與設定......
好東西啊 (y)
很多東西說穿了,其實就是留言板,blog 是個人留言板、Plurk 是多了 timeline 展現方式的個人留言板。Plurk 跟傳統留言板的差別,只在於你知道誰有訂閱你的看板,如此而已。Buzz 大致也依循這個基礎,基本功能就是讓你可以 blahblah 一些有的沒的,然後別人可以在這個主題下回應 comment。如果 Buzz 就只有這樣,除了跟 GMail 整合在一起(有新 Buzz 會有信件通知、可以直接在信件當中增加 comment)、沒有字數限制之外,根本不會覺得它是好東西、也不會想要用(我只用 Plurk 就覺得夠浪費時間啦~ [慘笑])

重點在於整合。Buzz 有一個「connected sites」的設定,可以連接 Google 指定的網站,例如Google Reader、Blogspot(其他沒用過就跳過 XD)。在 Google Reader 對某個 item 設定「分享」,那麼這個 item 就會變成一個 buzz;同理,在 Blogspot 發表新文章時,文章內容也會自動變成一個 buzz。當然,可以直接在 Buzz 的介面看完整內容,也可以回應 comment。

我想,Buzz 的目標就是彙整使用者在 Google 系列產品所產生的資訊,並加以流通。

在 Blogspot 上寫了一篇文章,得手動(至少得自己按個按鈕)轉到 Plurk 上頭才能提醒朋友們去點開來看,Buzz 直接強迫你看 [大笑],還不用在視窗 or tab 之間切換。萬一某個 buzz 導致要私下單挑,轉戰 chat(GTalk)或是 email 的按鈕也都幫你傳便便,而且後續的動作不用在視窗 or tab 之間切換

Buzz 讓平常已經會停留很久的 GMail 變得更久——或著這麼說,如果你的朋友們都是 Google 愛用者(soon or later? :P),那 GMail 或許可以涵蓋所有的溝通需求,因為——還是那句老話——不用在視窗 or tab 之間切換(當然,我不否認,其實我比較喜歡用 Alt+Tab 切換視窗比較快,用滑鼠點來點去實在是很慢.... Orz)。

反過來說,Buzz 又加重了「專一帳號」 的力度。像我自己有兩個 Google 帳號,一個是 PsMonkey(本名?)、另一個是 PT2Club(工作用)。因為工作上的信件往來比較多,導致後來幾乎都用 PT2Club 這個帳號來用 Doc、Reader、譯者工具包、webmaster 等服務。那些也都還好,畢竟各自獨立。但是 Buzz 的出現,就讓我開始猶豫我到底要用哪一個帳號?聊天打屁事小,至少 blog 的文章要能夠自動張貼啊...... 後來解決方法是我的 blog 們現在都有兩個作者 XDXD。

Buts
雖然個人覺得實在是個好東西,不過網路上抨擊 Buzz 的也不少。主要攻擊點在於隱私權政策。這(據說)是因為一開始使用 Buzz 時,它會預設把很多資訊都公開:例如你的某些聯絡人(尤其是在 Google Reader 就有 follow 的)會自動加入成 follower→而 follower 的清單可以在 profile 上頭看到→profile 預設公開...... 如此之類的問題。隱私權的問題我始終...... 搞不太懂,就跳過 XD。

另外,也有這種聲音
忙碌的人不需要另一個社交網絡,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方便的整合,我們已經做了。Hotmail 用戶自 2008 年起已享受到微軟與 Flickr、 facebook、Twitter 及另外 75 個伙伴合作所帶來的益處。
為此我還特地登入半個月才上去一次的 www.hotmail.com,奇怪... 就跟過去一年多的印象一樣——沒有啊?難道登入之後下面的「好友動向」就是上面說的東西?平常只會看到誰又改了暱稱或是換了照片啊?好吧,就算是好了,那我要怎麼增加新的資訊?至少 blog 的新文章要能掛進去吧?難道一定要跳到 Windows Live 的首頁? (中略數分鐘)還真的是在 Windows Live 的首頁找到了,叫做「新增網路活動」,這需要一點聯想才能從「好友動向」想到這來。而這幾個字有多麼顯眼呢?為了怕大家找不到,我用紅框圈起來了。
點進去則是洋洋灑灑、二字排開、完全沒有分類的項目。有趣的事情來了... M$ 自己提供的 blog service 在裡頭找不到,得在「個人檔案」裡頭的「好友動向」下面的「選項」才有辦法設定(字一樣小,還會跟另一個也叫「選項」的搞混)。因為那被歸類在「Windows Live」裡頭,跟「網路活動」是分開的...... 至於這玩意到底方不方便、好不好用,我就不知道了....... 因為才弄到這裡 我 就 快 抓 狂 啦... 沒有用 AJAX、排版又花又亂、功能提示不清... 啊啊啊啊... <囧>。M$ 的場面話說 2008 年就有這個功能,我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用?上頭有多少資訊在流通(尤其是撇開 MSN 暱稱與圖片 update 資訊)?

說真的,有時候不是「Google 就是好」、也不是「逢 M$ 必反」,而是無論以使用者經驗來給分、以技術面來評估、或是以行銷手段來衡量,孰好孰壞,一望便知。

Bugs
這幾天用下來,其實現階段的 bug——嚴格來講是功能缺失點——還頗嚴重。

最大條也最明顯的是「未讀」的數字始終不太對。常常有新的 buzz 但是數字卻沒出來,或是有出現數字但是點進去卻沒發現有沒讀過的 buzz。這實在是蠻令人生氣(失望)的一個缺點。如果我得要點進去 Buzz、肉眼掃描才能知道有沒有新東西要看......
那我幹麼還用 Buzz 啊啊啊啊....... [翻桌]
另外一個功能缺失點,是在單個 buzz 的 comment 太多時,系統會自動幫你隱藏中間的 comment,只留下第一個跟最後兩個。問題是,可能這個 buzz 最後五筆 comment 都沒看過,就還得全部顯示之後用肉眼掃描......
那我幹麼還用 Buzz 啊啊啊啊....... [翻桌]
至於「別人回覆 comment 會自動寄信到 mail 當中通知」,我覺得這設計的很粗糙且囉唆(弄好 Buzz 的未讀機制,或是開放 API 還比較實在),還好 GMail 本身有 filter 的功能。其他還有 connected site 在顯示 blog 名稱會錯亂、connected site 的來源種類很少、comment 似乎沒辦法擺圖、Insert Link 在刪除 link 之後不會再出現...... etc

總結來說,Buzz 目前是堪用而不太好用。以 Google 的以往的標準來說,實在是不及格(想當年 GMail 出來的時候,我簡直感動得要落淚啊...)。

這給了我一些想像的空間...

Bums
Google 在泛稱 social network 的部份,似乎沒有做的很成功。GTalk 出來太晚,文字訊息打不過 MSN 跟 Yahoo 即時通、聲音影像又搶不了 Skype(當然,micro blog 某種程度導致標準的 IM 沒落)。很早之前有 Orkut,但是好像沒有推起來,至少沒有變成 Facebook。Blogspot 顯示追蹤訂閱的功能應該沒有出來很久(不太確定)......... 如果上述沒有觀察錯誤,那也就是說,Google 手上幾乎沒有「人跟人之間關係」的資料...... 除了不能說的 GMail [奸笑](是說 email 也不太好 mining... 畢竟正常的 mail 都是一對一),還有不太有用的 Google Group 跟... Google Codes? [大笑]

social network 的 service 會徹底遵守西瓜效應。當你身邊的人都在噗來噗去的時候,即使你不趕流行、你身邊的人也會逼你用——不然我怎麼聯絡你啊? or 你一直 lag 我們在講什麼你都聽不懂。雖然使用者的需求是否滿足很重要(所以我壓根不會去用 Facebook),但是常常扮演關鍵的是「誰比較快」。畢竟網路上沒有春夏秋冬,只要種子沒有太差,早播種通常就是早收成。M$ 主管的說詞並沒有錯「忙碌的人不需要另一個社交網絡」,Twitter、Facebook(以很多 service)都有開放的 API 可以連,也就是說,有心要整合都不是問題。如果我已經用了這一個,那為甚麼我要去用另一個呢(一如我到現在還是很死忠 BBS [大笑])?

如果以這點來看 Google Buzz,或許可以代表 Google 也急了、急到連平常應有的水準都沒有就推出來正式上線了。Wave 雖然複雜到不知道該怎麼用,算是失敗,至少它先進且(理論上)完整。Buzz,坦白說,對 Google 開始失望。

如果 Google 未來會崩壞,我會以 Buzz 作為一個轉折點。這也是為甚麼寫這篇的原因,紀錄有過這麼一件事。